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考试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1.学前教育是对 0-6、7 岁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广义的学前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其中幼儿园教育占主要地位。狭义的学前教育指的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

2. 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性、非义务性与公益性、和保教结合性、启蒙性和直接经验性。

3. 1837 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 1-7 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 年命名为幼儿园。

4. 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思想的专著。《世界图解》是第一本看图识字课本。

5. 卢梭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培养自然人”“自然后果法”。

6. 福禄贝尔制作了玩具”恩物”,是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人。

7. 陈鹤琴于 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还创建了 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江西实验幼师;提出“活教育理论”“五指教学和整个教学法”

8.(1)儿童是自身权利的主体(2)儿童是自身学习的主体(3)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4)儿童是整体发展的个体。

9. 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劳动 程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 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

11. 课程编制的基本模式包括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12.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 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3.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1)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2)游戏(3)日常生活 活动(4)其他类型活动(5)家、园、社区的合作

14. 目标按其性质可分为行为目标(可测量)和表现性目标(不可测量)。

15.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应当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需要。

16. 从学前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规模来看,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17. 直接教学表现为以语言活动为主的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 捷、系统有效的教学方式。

18. 帕登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依据,把游戏分为:(1)偶然的行为(0-2 岁);(2)游戏的旁观者(2 岁以后);(3)单独的游戏(2 岁左右);(4)平行的游戏(2-3 岁);(5)联合的游戏(3-5 岁)(6)合作的游戏(5-6 岁)。

19.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是:计划性、整合性和潜移默化性。

20.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特点是:自在性、习惯性和情感性。幼儿的一日生活应坚持一贯性 和灵活性。

21. 席勒·斯宾塞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的遗传行为,是个体发泄其过剩精力的过程。(剩余精力说)

22. 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三类:(1)练习性游戏(0-2 岁);(2) 角色游戏(2-7 岁);(3)规则游戏(7-11 岁);

23.儿童游戏的条件:充足的时间是儿童游戏的前提;游戏的环境和材料;儿童的自主(重 要条件)

24.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决定作用)两部分。

25.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包括:(一)民主权威型(二)绝对权威型(三)娇惯溺 爱型。(四)忽视型。

26. 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长辈的过程。

27.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原则:1.尊重家长的原则 2.要求适度的原则 3.双向反馈的原则

28. 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第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第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29. 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制度上的不同;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同;社会 及成人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同;(2)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身体、心理、 社会性的不适应。

30. 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