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重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的科学教育不仅对于每一个公民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意义重大。

2001年至2024年的二十多年间,国家相继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和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以及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坚持科学教育“从学前启蒙”、科学普及“从娃娃抓起”和科技创新与科学素养“从幼儿奠基”便是对国家要求的贯彻落实。通过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唤醒科学创新意识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少年儿童和科技强国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建立涵盖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体系并重视科学课程改革以接轨时代已成为国际共识。

如美国依托学习进阶持续推动学前科学教育改革,提高改革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基于“少而精 (Less is more)”的课程理念,以“大概念”(big ideas)统领K-12学段的科学教育内容,达成对学生良好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的培养。芬兰以“隐式教学”为理念开展早期科学教育,课程以横向能力发展为目标,弱化课程的分科属性,以共同主题内容为组织设计,关注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尊重幼儿特定阶段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注重科学教育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上的多元与跨界。

当前科学技术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个体的思维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幼儿既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推动者。

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既要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又能增强适应新信息和技术的能力。

幼儿在活动中观察世界、提出问题、与同伴合作并寻找答案的方法,这不仅是科学学习的基本,也是未来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此外,早期的科学教育还有助于幼儿发展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基。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从科学知识教育走向科学探究实践。科学探究是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旨在通过手脑并用的活动与过程,让学习者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促进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形成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而非导致思维僵化的过程;是一个能够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能够不断深入的、非断裂的、非孤立的过程;是一个灵活的、变化的、非一成不变的、非机械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获得科学知识,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有助于幼儿愿意探究、喜欢探究、爱上探究并能进行可持续的探究。

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已经开始引入内容整合和学习进阶的有关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仔细研读与分析已经颁布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能从中看出科学课程基于大概念进行整合安排,教学遵循学习进阶规律有序展开。

此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此次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已经充分关注到幼小衔接的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基于大概念的科学内容整合与学习进阶将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重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并捕捉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真正将科学教育“从学前启蒙”、科学普及“从娃娃抓起”和科技创新与科学素养“从幼儿奠基”落到实处,为幼儿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贡献力量。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