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的“儿童自然探索空间”建设

—— 打造沉浸式生态学习场域


一、背景与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大幅减少,导致:

自然感知能力下降;

动手操作能力弱化;

科学探究兴趣降低;

生态意识淡薄。

园长应推动建设“儿童自然探索空间”,让孩子在真实自然环境中观察、思考、动手,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落实“五育融合”理念。


二、具体措施与实施路径

1. 规划“迷你生态区”

划分多个功能区域,如种植园、昆虫屋、水循环池、观鸟台、堆肥角等。

结合季节变化设置主题活动,如春季播种、夏季观虫、秋季采摘、冬季养护。

2. 开展“四季观察计划”

引导孩子记录植物生长、动物变化、天气特征等自然现象。

使用图画、文字、录音等方式建立“自然日记”。

3. 设计“自然探索课程”

将STEAM理念融入自然教育,如测量植物高度、制作昆虫标本、搭建鸟窝等。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培养科学思维。

4. 鼓励孩子参与养护工作

分配责任田,由孩子轮流照顾植物。

制作标识牌、撰写观察笔记、拍摄自然影像等。

5. 打造“自然教育资源库”

收集绘本、工具包、实验材料、多媒体资料等。

建立共享平台,供教师随时调用。


三、案例分析:某园“自然发现馆”项目

某园利用闲置场地打造了一个“自然发现馆”,设有温室、菜园、昆虫旅馆、雨水收集装置等多个功能区。

孩子们定期参与播种、收割、堆肥等活动,教师结合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开展跨学科教学。例如:

在测量豆苗高度时,学习数学单位;

在绘制昆虫卡片时,练习美术表达;

在讲述植物故事时,锻炼语言表达。

园方还邀请家长参与“亲子自然日”活动,一起观察、记录、创作,进一步拉近亲子关系。


项目实施一年后,园所获得市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园”称号,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明显提升。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