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的“儿童问题行为溯源干预机制”建设》

—— 从表象处理到根源支持

一、现实挑战

孩子常出现如打人、咬人、破坏物品、不听指令等行为问题。教师多以制止为主,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深入分析,导致行为反复甚至恶化。


二、创新机制

建立“行为溯源+分类干预+家园协同”的三阶支持机制,帮助教师科学识别行为动因,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三、具体做法

行为观察日志制度

教师每日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触发情境、应对方式。

园长定期组织分析会议,找出共性模式。

四维归因模型

情绪表达障碍(不会说,只能做)

社交技能缺失(不懂轮流、不会协商)

环境适应困难(节奏跟不上)

家庭教养影响(过度满足或忽视)

分类干预策略

对于情绪型:增加语言引导与情绪释放机会

对于社交型:开展角色扮演、冲突调解训练

对于适应型:优化一日流程节奏,给予过渡时间

对于家庭型:启动“家庭教育指导计划”

家园协同跟进机制

每月一次“成长对话会”,由园长主持,家长、教师共同参与。

制定“行为改善追踪表”,持续评估效果。


四、案例分析:某园一名孩子频繁推倒他人积木

通过行为日志发现该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游戏环节。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其在家中长期被限制自主玩耍。园方启动“建构游戏支持计划”,并邀请家长参与搭建活动。三个月后,该孩子开始主动合作,行为问题基本消失。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