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的“空间功能动态优化机制”探索》

—— 让教室角落成为不断进化的学习场域


一、现状分析:许多区域使用率低,未能随课程发展调整

不少园所在装修时投入大量资金打造“高颜值教室”,但后续却缺乏持续优化机制,导致很多区域使用率极低,成了“摆设”。

教师们常抱怨:“这个区没人去”“孩子不喜欢这个材料”“课程改了,这里还是老样子”。


二、机制创新:建立“空间功能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进行局部改造

我们提出“空间功能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让空间真正服务于教学,而不是被教学迁就。


三、具体措施:

(一)制定《空间使用评估表》

从“使用频率”“参与人数”“互动质量”“学习成果”四个维度评分,帮助识别哪些区域需要改造。

(二)开展“空间听证会”

每季度举办一次“空间听证会”,邀请教师、孩子、家长共同讨论哪些空间需要调整。例如:

美工区是否吸引孩子?

阅读区是否安静舒适?

(三)推动“空间流动机制”

根据课程主题灵活调整布局,如:

将建构区临时变为“城市建造站”

将娃娃家改为“医院诊所”

让空间跟着课程走,而非固定不变。

(四)记录“空间成长档案”

对每个区域的改造过程进行图文记录,形成园所空间发展的历史见证,也为后续调整提供参考。


四、真实案例:某园将美工区改造成“光影实验室”

经过评估发现原美工区使用率低,孩子更喜欢探索光与影的现象。改造后,该区域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角之一,孩子自发开展“影子测量”“颜色混合”等实验。


五、结语

空间不是装饰品,而是教育资源。
只有不断评估、不断优化,才能让每一寸空间都真正服务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