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的“儿童空间归属感营造策略”》
—— 让孩子把园所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一、现实挑战:孩子对园所缺乏归属感,常表现为焦虑、抗拒入园
很多孩子刚入园时哭闹不止,甚至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仍不愿来园。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问题:孩子没有把园所当作“安全、熟悉、属于自己的地方”。
二、机制创新:打造“儿童空间归属感文化”,让孩子爱上这个空间
我们提出“儿童空间归属感营造策略”,从环境布置、身份标识、参与感三个方面入手,增强孩子的情感连接与身份认同。
三、具体做法
(一)设立“专属角落”
为每个孩子设置一个个性化座位或储物柜,可以摆放照片、玩具、手工作品等,体现个人风格。
(二)推行“我是小小主人”项目
让孩子参与教室布置,如:
设计班徽
装饰门牌
制作“我的名字墙”
让他们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教室”。
(三)开展“空间命名大会”
邀请孩子为教室不同区域起名,如:
“阅读角”变成“故事森林”
“建构区”变成“未来城市”
增强他们对空间的认同感。
(四)创建“园所回忆墙”
展示孩子在园所的成长瞬间,如第一次入园、第一次独立吃饭、第一次交朋友等。
四、真实案例:某园推出“我的名字墙”项目
孩子亲手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墙上,有的还加上了自画像。一名孩子说:“我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五、结语
一个有温度的空间,不只是安全、整洁、美观,更是能让孩子感到被欢迎、被记住、被尊重的地方。
当孩子真正爱上园所,他们才会安心、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