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孵化机制”建设》
—— 从零散活动到系统课程的生成路径
一、现实问题:项目活动碎片化,难以形成课程体系
很多园所开展项目化学习时存在以下问题:
活动随意性强
缺乏目标导向
难以评估学习效果
教师常感叹:“做了很多活动,但不知道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
二、机制创新:建立“项目化学习课程孵化机制”,让项目活动系统化、结构化
我们提出“项目化学习课程孵化机制”,通过“主题筛选—目标设定—资源支持—成果评估”四个阶段,将项目活动转化为可延续、可复制、可评估的园所课程资源。
三、具体做法
(一)设立“项目主题筛选机制”
教师提交项目主题提案,园所组织教研团队从以下维度评估:
儿童兴趣匹配度
学习目标关联度
资源可行性
家园协同可能性
择优孵化。
(二)推行“项目目标设定模板”
每个项目必须明确以下目标:
儿童发展领域(如语言、科学、社会性)
核心能力目标(如观察、表达、合作)
可评估的学习成果(如作品、展示、表达)
确保项目有方向、有重点。
(三)设置“项目资源支持系统”
园所为项目提供以下支持:
教育资源包(图书、视频、工具卡)
外部资源对接(社区、专家、家长)
教研指导(项目设计、观察评估)
(四)推动“项目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
项目结束后进行以下评估:
孩子成长反馈
教师教学反思
课程资源归档
优秀项目转化为园所课程资源库内容,供后续使用与优化。
四、真实案例:某园通过“项目孵化机制”成功打造“小菜园大世界”课程
该项目从“种菜”出发,延伸出观察、测量、记录、合作等学习内容,最终形成可复制的园本课程,被多所园所借鉴。
五、结语
项目化学习不是热闹的活动秀,而是深度的学习旅程。
当我们用课程思维孵化项目,孩子才能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园所课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