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的“家园共育目标共识机制”建设》
—— 从“各说各话”到“同频共振”的教育协同
一、现实问题:家园教育目标不一致,沟通常陷“鸡同鸭讲”
很多园所的家园沟通停留在:
家长说:“孩子开心就好”
教师说:“要培养规则意识”
园长说:“我们注重全面发展”
三方目标缺乏共识,导致:
家长不理解教学安排
教师感到支持不足
孩子在园所与家庭中行为割裂
二、机制创新:建立“家园共育目标共识机制”,让教育理念在对话中达成一致
我们提出“家园共育目标共识机制”,通过理念解读—对话研讨—目标共建—持续反馈四步法,帮助家长理解并认同园所的教育目标。
三、具体做法
(一)设立“教育理念解读会”
在新生入园前,组织“教育理念说明会”,用真实案例+视频+互动问答方式,讲解园所的核心教育观,如:
“自由与规则如何平衡?”
“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绪发展?”
避免术语堆砌,强调“看得见的教育”。
(二)推行“家园目标对话工作坊”
每学期开展一次“目标对话工作坊”,邀请家长参与讨论:
您希望孩子在园所获得哪些成长?
您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是什么?
您如何看待“挫折教育”“自主选择”?
教师记录并整理共性需求,作为课程调整依据。
(三)设置“家园共育目标卡”
为每个班级制定《家园共育目标卡》,明确本学期重点培养的能力,如:
自主进餐
表达需求
合作游戏
家长可张贴在家,与园所同步支持。
(四)推动“目标进展反馈机制”
每月通过成长档案、家长会、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共同目标上的进展,增强协同感。
四、真实案例:某园开展“目标对话工作坊”后,家长对“自主游戏”的理解从“放任”转变为“支持”
一名家长说:“原来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的解决问题,比上课更重要。”
五、结语
家园共育不是说服,而是共识。
当园所能与家长在目标上达成同频,教育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孩子才能在一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