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的“儿童情绪识别支持系统”建设》

—— 从“行为管理”到“情绪理解”的教育转型


一、现实问题:教师常将情绪问题误判为纪律问题

很多教师面对孩子哭闹、退缩、攻击行为时,第一反应是:

“别哭了!”

“不许打人!”

“你要听话!”

但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导致:

孩子情绪被压抑

问题行为反复出现

教师陷入“管教—反弹”循环


二、机制创新:建立“儿童情绪识别支持系统”,让教师成为情绪的“解码者”

我们提出“儿童情绪识别支持系统”,通过观察工具+培训支持+响应策略+家园联动,帮助教师科学识别与回应儿童情绪。


三、具体做法

(一)设立“儿童情绪观察记录表”

教师使用简明观察表,记录孩子情绪行为的:

触发情境(如被抢玩具)

表现方式(哭、躲、打、沉默)

持续时间

应对方式(自我调节、寻求帮助)

形成情绪发展档案。

(二)推行“情绪识别培训机制”

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

儿童情绪发展阶段

情绪表达的非语言信号(如肢体僵硬、眼神回避)

常见情绪问题的识别(焦虑、退缩、易怒)

提升专业识别能力。

(三)设置“情绪回应策略工具包”

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回应策略,如:

对哭泣的孩子:“你很难过,我在这里陪你。”

对攻击行为:“你很生气,但打人会 hurt 别人,我们可以跺脚。”

对退缩的孩子:“你可以慢慢来,我等你。”

避免说教,强调共情。

(四)推动“情绪支持家园反馈机制”

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绪表现,并提供家庭支持建议,如: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常躲在角落,建议在家多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四、真实案例:某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一名孩子“频繁尿裤子”实为入园焦虑

园所启动情绪支持计划,教师每天提前迎接、给予拥抱,两周后孩子情绪稳定,尿裤子现象消失。


五、结语

情绪不是问题,而是信号。
当园所能帮助教师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心灵,孩子才能在安全中自由成长。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