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园长知识 >

《幼儿园园长的“儿童心理安全空间”建设》

—— 打造让孩子“敢表达、能放松”的情感港湾


一、现实问题:园所环境重功能轻心理,缺乏情绪缓冲区

很多园所的空间设计集中在:

教学区

游戏区

餐饮区

但孩子在情绪波动时无处可去:

想安静没人打扰

想发泄没有出口

想倾诉找不到人

导致情绪积压,影响心理健康。


二、机制创新:打造“儿童心理安全空间”,为情绪提供出口与支持

我们提出“儿童心理安全空间”机制,通过物理空间+人员支持+使用机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放松、可表达、可修复的心理港湾。


三、具体做法

(一)设立“情绪小屋”

在园所角落设置“情绪小屋”,具备以下特征:

安静、私密、光线柔和

提供柔软坐垫、抱枕、毛绒玩具

配备情绪绘本、绘画工具、减压玩具(如捏捏乐、沙盘)

孩子可自主进入,无需教师批准。

(二)推行“情绪陪伴员制度”

由一名亲和力强的教师或心理专员担任“情绪陪伴员”,职责:

定期巡视情绪小屋

温和陪伴有需要的孩子

不强迫交谈,只提供存在感

(三)设置“情绪释放工具箱”

提供多种情绪调节工具:

“愤怒拳击沙包”

“悄悄话录音机”

“情绪涂鸦墙”

“深呼吸引导音频”

帮助孩子用安全方式释放情绪。

(四)推动“心理安全空间使用指南”

向教师与家长说明空间用途:

不是惩罚区

不是隔离室

是支持性空间

避免误用与污名化。


四、真实案例:某园一名孩子因父母吵架情绪低落,连续三天进入“情绪小屋”画画,教师通过画作发现其内心恐惧,及时介入支持

孩子说:“在这里画画,我感觉安全。”


五、结语

心理安全不是口号,而是空间。
当园所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脆弱”的角落,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调节情绪,走向心理成熟。


教育部 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教育部招聘平台 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