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参与教研”,不是因为她不专业,而是因为教研不解决她的痛
很多园所的教研会,变成了“材料会”:
讨论环创怎么贴好看;
研究教案怎么写规范;
分析家长问卷怎么应付。
教师说:“开完会,还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每天午睡哭。”
问题不在教师,而在教研脱离了教育现场的真实问题。
我们改了做法:
教研议题由一线提:不设主题,只收“我最近卡住的事”——
“孩子总抢玩具,我说了没用。”
“内向孩子从不举手,怎么办?”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用“情境还原法”:
谁遇到?描述具体场景;
大家模拟应对;
试用后下周反馈。
不写记录,只出“行动贴士”:
比如:“处理抢玩具三句话:
①‘我看到你们都想玩。’
②‘轮流等很难,我陪你。’
③‘下次可以先说:我能等一会儿吗?’”
某教师说:“以前教研像开会,现在像‘急诊会诊’,真的能救命。”
当教研能解决真问题,教师才会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