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开始记录“自己在教师面前说‘这个不重要’的次数”,才看见价值判断的专断
她常在教师提出某个细节时说:“这个不重要,先做主要的。”
“孩子画错了颜色,不重要。”
她以为是“抓大放小”,实则是用‘不重要’剥夺教师的专业判断权,
将“她的关注”定义为“无关紧要”。
她开始觉察:
一周内,她说出“这个不重要”6次;
每次后,教师都放弃坚持;
她的“判断”,成了话语权的碾压。
她意识到:在教育中,所谓“不重要”的细节,往往是儿童世界的中心。
一个颜色、一个位置、一句话,对孩子可能是全部。
她启动“重要性悬置计划”:
禁止自己说“不重要”,改为:“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重要?”
鼓励教师:“你在意的,一定有它的意义。”
在管理会上设立“微小重要时刻”分享。
某次,一位教师坚持重做被胶水弄皱的墙饰,只因“小宇说那是他的云”。
她没说“不重要”,而是说:“谢谢你守护了那朵云。”
真正的教育敏感,始于不说“这个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