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开始记录“自己在教师面前说‘你太敏感了’的次数”,才看见对情绪的系统性否定
她常在教师表达不适时说:“你太敏感了,别往心里去。”
“家长不是那个意思,你太敏感了。”
她以为是“劝解”,实则是用‘太敏感’抹杀教师的真实感受,
将情绪反应污名为“心理脆弱”。
她开始觉察:
一周内,她说出“你太敏感了”4次;
每次后,教师都沉默或道歉;
她的“劝解”,成了情感暴力的合理化工具。
她意识到:“敏感”不是缺陷,而是教育者的核心能力。
能感知细微情绪波动的人,才可能真正“看见”孩子。
她启动“敏感正名计划”:
禁止自己使用“太敏感”;
改为:“你的感受很重要,能说说具体是什么吗?”
设立“敏感力表彰”:奖励那些“察觉到孩子细微变化”的瞬间。
某次,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小宇今天不对劲。”
她没说“你太敏感”,而是说:“你愿意多观察他吗?”
三天后,发现孩子家中有变故。
真正的专业素养,始于不说“你太敏感了”。

						
						
						